来华留学教育须“供给侧改革”

在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培养应立足于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课程,使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

据官方最新统计数据,2017年在我国高校学习的来华留学生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总数已达到48.92万,规模增速持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多年来,高校来华留学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发展方向,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高校来华留学教育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着力点,更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助推器。

树立中国大学品牌和形象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来华留学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国际化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探索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新模式,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方面,世界各国对中国日益重视,努力推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经贸伙伴关系不断加强。但同时,对中国的误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国的了解不足。近年来,我国通过建设孔子学院等举措,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外国对中国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仍然急需从专业角度大力培养更多的来华留学生,为民心相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在各国造就一批中国问题专家

从历史经验来看,唐朝时期,世界多国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留学生,中国为这些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这些留学生归国后既利用所学知识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很好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并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在新时代,高校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应立足于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课程,使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从而逐渐在各国造就一批了解中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通过他们把一个发展的、和平的、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全面、客观、直接地展示给各国的决策者与普通民众。

从“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培养来华留学生,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培养应当实行“供给侧改革”,即从“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基本点出发,优化各项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

升级培养理念。首先,从生源来看,要兼顾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源。从多年累计数据来看,来华留学生数量排名相对靠前的生源国为韩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目前,来华留学生生源结构正在逐步优化。我们要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生源的占比,有效对接服务国家战略。比如,近期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学院启动的“当代中国研究”项目主要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硕士留学生,并通过设置奖学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当地优秀学生来华学习。其次,为满足留学生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元化学习需求,在来华留学生培养中要注重全方位介绍中国,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又具有广博通识的来华留学生人才,特别是使广大来华留学生既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又能知晓中国当代的文明成果。

完善课程体系。在留学生课程设置上,既要与国际培养接轨,又要体现“中国特色”。首先,完善全英文课程设置。以国际关系专业为例,可突出本专业在国际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尤其是多年来建设全英文项目、培养国际人才的经验,逐步增设一些与中国政治、外交有关的课程,以适应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新需求。其次,突出各高校和学院的学科专长与研究特色。利用各高校学术研究的比较优势,设立“平台课”,以邀请学术名家讲座的方式,实现跨学校、跨专业的学术资源共享。再其次,强化汉语教学。实践证明,提升汉语水平是每个留学生来华学习的重大需求。为此,除设置一部分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部分免费课程供学生自愿选修。通过丰富中文课程菜单,赋予学生更大的课程选择自主权。

调整教学模式。首先,要从讲授为主逐渐向研讨式教学过渡,设置适宜来华留学生参与的教学项目,增加教学环节中教与学的互动。以国际关系专业教学为例,可以使来华留学生成为我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参与主体,实现“教学相长”。其次,在来华留学生培养中积极运用新兴教学技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可以借鉴“慕课”等国际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平台的成功经验,依托国内目前蓬勃兴起的相关中文“慕课”平台,加强在线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来华留学生培养中的推广应用,开发更多适宜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精品课程。

拓宽培养方向。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应当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应单纯强调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还应注重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其他重要能力的培养。为此,应当吸引和鼓励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和学生社团等。一方面,可以鼓励来华留学生参加辅助教学工作、各种会议和学术研究。各高校和学院可结合当年预算情况,适当提供部分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来华留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特色社团活动,如模拟联合国等,从而推动来华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留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优化评估体系。在来华留学生培养中,要采用自我评估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内容全面涵盖招生宣讲、教学秩序、授课水平、教材教案、教学方式、作业考试、实习实践、学生关怀、升学就业、教务服务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培养模式评估体系。在自我评估方面,国内高校可以积极开展与国际高校在来华留学生培养方面的交流,不断对标提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方面,可以适当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在高校考核评价指标中的占比;在第三方评估方面,可以积极引入国际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聘请专业化的外部评估机构,以客观独立的视角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健全合作机制。一方面,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与专业国际教育招生机构的合作,通过推荐制度与考选制度相结合,不断吸引和招收优秀学生来华学习。另一方面,国内高校之间也可就留学生培养加强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探索联合培养、联合建设教材、联合培训教师、联合招生等多种合作形式。

搭建就业平台。高校来华留学生服务和管理机构要与当地企业或企业协会共同行动,推动国际人才落地生根。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2017年该校与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藤蔓计划”对接,举办了中国人民大学来华留学生专场招聘会。该场招聘会共有来自海淀区的22家中资企业参会,百余名来华留学生现场投递简历、与参展企业交流互动,为希望在中国工作的来华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强化数据管理。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数据平台,统筹管理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一方面,通过建立和维护来华留学生项目的网站页面、微信公众号等,对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课程、教务、毕业去向等进行综合说明。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来华留学生数据库,在学校和学院不同层级,对来华留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情况、科研成果、社会实践、毕业去向等数据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通过掌握全面翔实的“大数据”,及时发现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中的进展和不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13日第6版 版名:环球周刊·留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