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评|“教育新规”向管理者提出更高要求

4月6日,教育部发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强调: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长期停课、劝退等方式,剥夺学生受教育权,不得开除或者变相开除学生。对转入专门学校的学生,应当保留学籍;对转回的学生,不得拒绝接收。这一规定引发关注。

结合近来教育部推出的一系列新规,例如以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为主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以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受教育权、身心健康的保护和关爱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

“不得开除或者变相开除学生”实际上是对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的强调。而教育部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又作了丰富和延展,特别是对“变相开除”行为予以警惕。这更有利于落实规定,切实保护学生受教育权。

当然,这也对管理者包括学校提出了高要求。尽管“不得开除”的规定早已有之,但有的学校善于“变通”,通过劝退、听课、“冷处理”等手段将问题学生“分流”,并视之为保护更多孩子权益的必要手段,可如今,“变通术”也被禁止,势必让个别学校在处理“问题学生”时感到棘手。在一些学校、教师看来,有些“问题学生”没法管、管不得,如果不能开除,就会在校内制造种种难题。对于这些担忧,并非全然不能理解,但“开除”并不是必要手段。抱着必须有“开除权”的意识不放,是惰性的表现。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对于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显然,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开除”代替了“批评教育”,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教育不易,批评教育“刺儿头”的难度可以想象,但我们并不能轻易放弃一个孩子、对其“终审判决”,使其走出校门“自生自灭”。

与此同时,落实“睡眠规定”、手机管理规定同样面临考验。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的问题,而这并不单单是睡眠层面的问题。它的背后,是沉重且“执拗”的课业负担、以成绩和排位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多重因素相裹挟,使得中小学生的睡眠问题长期得不到彻解。很多家有高中生的家长知道,“高中生不得低于8小时”在过往只是一种奢求,低于6小时的大有人在。而手机管理方面,校方对手机游戏的“防御术”,也难以完善。

应该看到,关于有些问题,新规给出了解决方案,例如“晚上10点到次日8点,不得给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只要厂商启动暂停键就能办到。但在另一些问题上,并没有现成的办法。对于问题学生如何“批评教育”,使其按期度过校园时光;对于“睡眠难题”如何从根源着手解决……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费思量,也需要社会集思广益并参与监督。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