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再次重申了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压力的要求,并细化规定了中小学不同年级的书面作业时间。自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以来,各级教育部门出台各种通知、管理办法,施行多种措施、采用组合拳,以缓解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可以说减负工作“永远在路上”。
家长的焦虑心态和民办培训机构的兴起削弱了减负成效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在于细水长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成效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过程,教育的进展也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是,即便所有的家长都能吟诵出这些浅显的句子和道理,实际生活中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
随着近20多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家长对于下一代的期许也呈现了数倍的增长趋势: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名列年级前茅,从考上高中、到考上大学、到考上“双一流”院校。在家长的认知中,考入最好的高校、最好的专业、获取最高的学位就是就业的最有效保障,所以,自孩子步入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家长就有了“距离高考只有XX日”的焦虑心态,自发地用学习填满孩子的时间。
教育部门下发的各种减负通知,初衷是缓解这种焦虑,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时间、提升综合素质,家长中却流传成了“学校里什么都不教”。在家长们看来,“刷题”才是获取好成绩的关键,既然公立学校不能增加作业量,那么就在学校之外寻求渠道。由此,民间资金筹建的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这些机构院校受到的在校时间、课程难度、作业量等监管远比公立学校少得多,教育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数据,2013到2019年间,民办小学从5407所增加到了6228所,民办初中从4535所增加到了5793所,增幅分别超过了15%及27%。再看培训机构,2019年我国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为约为4万亿元,而针对中小学培训产业规模预计在2020年接近3万亿元,全国家长投入教育的资金与国家投入的差距正在缩减。
国家财政的投入让老百姓享受到了义务教育,提升了生活品质和国民素质,但是民间资金的涌入,让家长们更愿意选择付费教育给孩子上超过年龄难度的“提高班”,比如:二年级的学生参加校外四年级课程的培训班,家长坚信早学、多学是孩子获取优异成绩的关键,可谓新时代的拔苗助长。而事实上,公立的教育是立足于多年的办学经验、系统编制的教学大纲,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民办学校和机构的自制教材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甚至有的培训机构根本就没有教材、每次上课的内容是老师复印的习题集。
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在民办机构内重复训练,永远有着做不完的习题,对于课内的知识点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后续的学习中一旦失去习题就不知如何掌握知识点,弱化了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课外时间奔走于各培训机构之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21年,在校小学生近视率约为30%,中学生近视率约为50%,反复的机械式习题训练也让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家长和培训机构的双重作用下,学生的业余时间奔走于各个培训机构间,教育部为学生争取到的课外时间并未换来学生的睡眠保障和兴趣培养时间,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目标自然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教育产业辅助公立教育体制完成教育目标更有利于人才培养
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2%,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10.8年。同时,教育产业的大规模增长,说明国民已经普遍认同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有利的。但是,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如果还是继续坚持应试至上的办学思路,去抢夺学生的课外时间,那么不仅不能解决减负问题,还会培养出更多的“应试高手”,而不是有思想、有创意的专业人才。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产业作为公立教育之外的补充,应紧跟高质量教育体系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作为后续教育产业发展的重点。
以艺体类教育目标为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充分说明了体育和美育工作在后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给教育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公立教育体制下,美育和体育的师资配备是非常缺乏的,往往是一个老师要担任两个以上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远少于语数英等传统考试科目的老师数量。加上艺术类课程与考试科目不同,审美和认知方面很难采用标准化评判,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引导,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可能更多。
众所周知,艺体类科目的教师培养也不是短期内能达成的,单靠公立教育体制的努力是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这就为教育产业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从近期发展态势分析,民间资金继续投入应试培训并不是一个好的投向选择:充斥家长手机屏的低价试听课广告和雷同的培训课程设置已经引发受众的厌烦,获客效果降低,近期四家头部培训机构也因价格违规受到监管处罚。
良性发展的教育产业,不仅应该具备一般产业稳定发展的特征,更应该从育人的角度长远地制定发展方向。结合艺体类教师缺乏的实际,既可以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帮助加速培养具有上岗资格的教师;也可以设立专门的艺体类培训机构,聘请从事艺体类工作的人员作为老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更为灵活的机制,补充完善公立教育体制无法完成的目标,不仅是教育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更是真正有利于国民素质提升、符合高质量发展诉求的长远之计。
教育产业探索教育评估标准有利于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所有的工作成果都需要设立评价体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自恢复高考以来的40多年间,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革,许多情况下考试成绩仍然作为结果评价的最重要因素——升学要考试、重点院校选拔要考试、用人单位不仅要看毕业院校还要看GPA,高校扩招也好、去除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制度也好,都未能脱离考试成绩确定的分数线选拔机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除了考察毕业生的成绩,很难从应届毕业生提供的材料中找出更多判断其业务实践能力的信息,因此虽然知道这种方法并不科学,但是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评判标准。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四个评价”工作要求,为改变应试教育提出了工作思路。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形成社会的合力,这一点也是教育产业可以深化和介入的领域。
任何工作的评价,都需要具有独立性、专业性,而学生与毕业院校本就存在教学关系,其评价的中立性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引进第三方机构提供评价更具说服性。教育产业可以探索成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可行性,将教学成绩、企业用人标准、个人能力的诉求和评价有机结合,依托“四个评价”制定标准,推动评价体系的发展进程。长远看来,不仅形成了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协助减少了为应试而成立的培训机构数量,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下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下,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较高、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教育产业的发展要遵循服务于这一目标的原则,才能达成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