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多了一处校址。”今年秋季开学前,家住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北里的刘建发现,自己家对面的学校换了身份。这座学校本来是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现在挂上了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的牌子。
这是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的第六处校址,两个距离最远校址的跨度达2.6公里。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近两年小学入学人数激增,于是占用了这座本来用于课后兴趣班的校区。
近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人口连续减少,但中小学入学人数却逐年递增。提出减量发展口号的北京,不得不在中小学校建设方面及时补缺。
这是一场始料未及的学位紧缺,官方文件明确指出,部分区对学位需求预测不科学、不准确。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部署了大规模幼儿园学位建设,但对中小学学位补充只字未提,将任务交给了“十四五”规划。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近日公布,其中提出,加快中小学学校建设,全市新建、改扩建和接收居住区教育配套中小学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学位16万个左右。
这可能是一段时期内北京市中小学最为“拥挤”的五年。学位紧缺既出现在西城、海淀等传统教育高地,也出现在回天、南部地区等新发展区块。
北京市为什么会出现中小学学位缺口,16万个新增学位将如何分配,大规模新建学校对学区房和教育公平将产生什么影响?
学位需求预测不科学
刘建没想到中小学的入学规模会这么大。他的二女儿今年秋季升入幼儿园中班,“新招的小班人数断崖式减少,我的孩子去年入园时招了5个班,今年只招了2个班”。
这与北京市出生人口变化趋势吻合。2018年,“全面二孩”政策效应消失,北京市出生人口比2017年减少17.7%。
但由于2018年以前连续多年出生人口递增,以及北京大力普及普惠幼儿园,更多人愿意让孩子留在北京入园。整个“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幼儿园学位压力紧绷,学位扩充如火如荼。官方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北京累计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3万个,占“十三五”末期全部在园人数的49.2%。
如今,“十三五”巨大的幼儿园人流将流入“十四五”时期的中小学。
数据能够印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中小学学位的紧张程度。2016-2020年,北京市小学招生人数大体呈增长趋势,由于小学学制长达6年,这些逐年增加的入学人数将沉淀在校园里,加剧学位压力。
2019-2021年,北京市小学在校生人数以3%-5%的速度增加,如今已达99.5万人。
自从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普及普惠学前教育成为地方政府重要工作。2020年,北京市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0%。“十四五”时期,学前教育在数量方面的提升空间已不高,《规划》将2025年入园率指标仅定为大于90%。
但为何“十三五”时期幼儿园学位陡峭的增长曲线,却没让地方政府及早布局中小学学位建设?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预测到了幼儿园需求,因此提出“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但对中小学学位建设只字未提。
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一份《2019-2020年对区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综合督导检查报告》披露了其中隐情。该报告指出,部分区规划编制过程中对学位需求的预测口径不规范,需求底数不准确。
“《义务教育法》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因此必须要对学位进行前瞻性规划,出现学位缺口的原因可能是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没能做好协调,等到孩子入学的时候,才发现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
“这在三四线城市较为普遍,因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孩子到城里上学,给规划带来难度。但大城市则相对容易,因为大城市的入学政策比较严格,便于预测有多少符合条件的孩子入学。”熊丙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除了学位需求预测不科学、不准确,上述报告还指出了学位供给总量不足与局部矛盾突出问题的其他原因:生源持续增加、可规划建设土地资源受限和教育用地储备不足等。
16万新增学位如何分配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中小学学位缺口如何分布,新增的16万个学位又将如何分配?
上述报告显示,北京市大部分区存在学位供给总量不足与局部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部分区学位缺口较大。
不管是学区房被爆炒的西城、海淀,还是人口众多的城市新区,学位供给不足普遍存在。
《北京日报》今年5月报道,西城区小学在校生平均每年增加超过6000人,“十四五”期间将持续保持增长,入学压力严峻。海淀区2019年小学学位缺口达6000余个,2020年缺口扩大,2021年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2020年12月,西城区启动第一批学位应急保障工程,在12所小学院内搭建近1.2万平米的钢结构建筑。今年9月,第二批学位应急保障工程的设计招标也已启动。
根据公开信息,仅今年7月,就有至少4所海淀区小学完成了应对学位缺口扩建项目招标。“十四五”期间,海淀计划新增学位近4万个,其中中小学学位36680个。
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新区,《规划》提出,加快补齐昌平回天、房山长阳等人口密集地区教育设施缺口。
城市南部地区包括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据报道,十几年来,这一地区新增中小学学位数5.6万个以上。然而,仅仅是房山区长阳地区,居住人口就已达24万。
据报道,“十四五”期间,城市南部地区将新增中小学学位3万个以上。
面积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余万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曾是亚洲最大的居住社区。“十四五”期间,回天地区将推动1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启动8所规划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2万个以上。
《规划》还提出,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和人才聚集区,规划建设17所左右优质中小学学校。建成后提供优质中小学学位5万个左右。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市将新增2万个中小学学位,占整个计划的12.5%。但这一计划可能相对保守,据报道,仅海淀、西城、石景山三个区就提出2021年新增学位20560个。
适当扩大班级容量
紧锣密鼓地补足学位缺口,与保障教育质量和公平其实存在着张力。
“在其他一些城市出现过学位预测不准确的问题,导致当入学人数突然增加后,仍然按照以前的学位数量供给,新建学校又跟不上,只好变成大班额。”熊丙奇说。
截至2021年6月,北京市小学在校生99.5万人,分布在29085个班级里,平均班容量34.2人,已达到35人班容量标准的上限。西城、东城、海淀的平均班容量都已超过37人。
《规划》提出,在保障教学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班级容量。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建设的一些新学校里,小学、初中的设计班容量已提升到40人。
班容量合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我的大女儿2018年入学时赶上了高峰,班里有39名学生,但教室是按照35人设计的,为了塞进一排桌椅,只好撤掉了教室里的储物柜,孩子们只好每天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上下学。”刘建说。
刘建的大女儿就读于朝阳区一所重点小学,但朝阳区小学2021年的平均班容量仅30.8人,由此可见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把补足学位缺口放在首位,还会影响就近入学。北京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已超过99%。但2021年入学季,西城区新建了6所小学校址,全部面向全区招生,通过计算机派位方式录取。
全区招生加上多校划片,打击了对学区房的炒作。2020年7月31日后,在西城区德胜、月坛这两个热门学区新购房群体的子女只能选择邻近片区小学入学,金融街等学区也出现“7·31”之后新购房群体的子女无法进入对应小学,被调剂至其他学校的情况。
不过,熊丙奇认为,“面向全区招生只是过渡性办法,等到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后,甚至连多校划片都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