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近尾声,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北京冬奥会、中国天宫空间站建成在即、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一幕幕倍感荣耀的伟大瞬间,也亲历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职业教育全面提速等一个个可喜可贺的教育大事件;我们欣慰于坚守教育舆论阵地,把握教育改革动向,与一线师生站在一起,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鼓与呼。
在全年刊发的160多个版面上,我们汇聚教育评论人的智慧,注重思想传播与价值引领,通过《教改重在改观念》等文章,最大限度地寻求共识,助力中国教育向更加公平更高质量迈进;我们关注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以制度之力落实好教师工资“不低于”目标》《科技奖励申报容不得半点虚假》等评论,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也关注教育法律法规的具体落实,尤其关注教育改革过程中“人”的感受,刊发《尽早妥善解决“双减”后教师负担问题》《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基层教书梦》等评论,努力为教师打造静心从教、潜心育人的良好环境,引领广大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成长成才,为祖国建功立业。
我们聚焦教育的内部改革,《推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随人走”》等声音,无形中帮助广大中小学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也格外关注外部环境对教育本身的影响,呼吁做好疫情背景下的中高考体育改革,及早遏制“校园暴力”的娱乐化苗头,充分发挥教育评论的监督作用。当某些现象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如有自媒体指出当下农村正在兴起择校热,我们邀请专家及时发声,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深入剖析,正本清源。
教育,一端系着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智力支持,一端连着每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一个家庭的希冀。教育评论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守住舆论阵地,在有理有据、有破有立、有立场有态度的观照之下,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做好思想启蒙和观念引领,为中国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场。一年来,我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推出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系列评论;我们观察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在化解教育难题方面质的突破,推出了落实劳动课程标准、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等系列评论,全力打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舆论生态,助推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
2022年,我们也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深度推进报网融合,提高思想传播的影响力。“融媒微评”栏目紧跟教育热点话题,文字虽不长,却及时出击、敢于亮剑、针砭时弊。例如,浙江传媒学院通报手机偷拍事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两名学生找“枪手”代做毕业设计被曝光、山西省多所学校以信息化为名乱收费等事件发生时,我们第一时间核查事实,发表观点,呼吁刹住教育不正之风,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当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要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确保考试导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通过税收手段鼓励生育的建议,我们也予以回应,为教育改革更好落地、惠及更多民众献策建言。
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的诸多议题关系到民族未来,迫切需要扫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打破具体落实上的掣肘。在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新征程中,我们也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汇聚全社会的共识与合力,将之化为坚实的教育行动。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在快速变革的当下,今天的教育怎样,未来就会怎样,让我们一起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舆论生态,让教育与时代同向而行,更好担当起育人使命,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执笔人:张贵勇)
年度十大教育锐评
教改重在改观念
【原文摘要】
为什么在始终不断改革的教育领域还会密集出台如此之广、之大、之深的改革举措,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但有一条是很清晰的,就是在这些改革的领域,其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背后真正的原因则反映出了教育发展观念需要调整甚至需要改革。教育改革千头万绪,改革观念居于首位。观念是认识论、观念是方法论。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1月11日,作者彭斌柏)
中小学校书记校长“一肩挑”须有“三防”
【原文摘要】
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新岗位,新职责。贯彻落实“一肩挑”的制度要求,要重视和加强“三防”。一防“偏”,要明确自己肩上有两大不同角色,履行好两类职责,做到两全其美。二防“独”,绝不能“大权独揽”,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三防“只更衣”,绝不能只搞“改头换面”,也不能“另起炉灶”。(2月24日,作者刘仁富)
推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随人走”
【原文摘要】
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是在城镇化背景下,确保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升级版要求,也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基础保障之一。当然,这不仅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也更有赖于各地方和部门形成合力,真正推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随人走”,按实际需求分配。(3月8日,作者朱昌俊)
尽早妥善解决“双减”后教师负担问题
【原文摘要】
“双减”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家校共育指导能力等全面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和课后服务时间的增加,导致教师工作强度明显增大,教研及照顾家庭时间大幅缩减,工作、专业发展和生活均面临较大压力。对实施“双减”政策后教师面临的新情况和更多付出,很多地区和学校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保障措施。各级政府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并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3月9日,作者庞丽娟)
疫情下的体育中考应以人为本
【原文摘要】
全国各地疫情面临的态势不同,各地防疫政策有很大区别,因此体育中考方案有明显的地域差别。这在情理之中,不能统一要求。不同的方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因地制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体育中考作为一种制度性评价,有其严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这一原则在全国应无差别地得到体现,不仅体现为结果,也体现于过程。为确保考试测评的公平和公正,体育中考的设置、取消或调整都必须慎之又慎。(4月27日,作者叶水涛)
科技奖励申报容不得半点虚假
【原文摘要】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从客观上决定了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对科研人员的诚信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科研人员应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在基础前沿研究、重大理论创新领域取得一大批原始性、突破性成果,这来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任何浮夸。事实上,这也是对科研人员诚信自律的进一步强化,如此才能引领带动科研人员练好自律内功,持续营造一流的科研学风。(5月19日,作者张立迁)
以制度之力落实好教师工资“不低于”目标
【原文摘要】
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是一项法律规定,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各级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一条严肃的法律底线。尽管这一法律底线的提出已近30年,从近两年国家对此政策的督导频度和力度来看,依然有地方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足。新形势下,应以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正视问题和困难,加大难题破解力度。(5月27日,作者李新翠)
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基层教书梦
【原文摘要】
教育与基层有共同的底色,是由大学生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欣赏认同、对乡村少年儿童境况与发展充满关切、对乡村教育价值与意义积极探寻所共同构成的乡土情怀。这种乡土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民本”“诚信”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的自然流淌,有其普遍性,构成了大量乡村教师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实现教育梦想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9月23日,作者叶波)
农村正在兴起择校热?失之偏颇
【原文摘要】
作为一项采用田野调查方法进行的专业性社会学研究,可以基于事实进行适当主观性阐发。然而,一旦所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主张被置放到社会公共话语环境当中,因边界和受众的改变,就会出现理解上的泛化和偏颇,甚至引起认识的混乱。对于“农村社会正在兴起一股择校热与陪读热”这一表述,理解和讨论必须限定于特定的语境和范围,不能直接作为结论被一般化地展开。(11月30日,作者杨小敏)
对娱乐化“校园暴力”的视频坚决说不
【原文摘要】
校园暴力不容娱乐化,也不容过度消费。“玩梗”只会让真正的受害者遭受二次伤害;过度创作校园暴力短视频,也会误导人们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治理校园暴力是为了保护学生,治理校园暴力娱乐化也是为了给他们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流量没有原罪,但是过度追求流量,为此不惜触碰红线,则视频创作者和平台都应该受到约束。(12月22日,作者王石川)
年度十大融媒微评
#深化中高考改革、学制改革……代表委员议“双减”#
为教师减负是全社会的责任
核心观点:为教师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加大教育投入、统筹社会资源,也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既要创新制度安排,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等,也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不仅是教育部门,其他部门也要落实为教师减负的要求,还学校和教师一片宁静。(本报评论员 杨三喜)
#郑坚江代表:建议通过税收手段鼓励生育#
鼓励生育要同步完善配套体系
核心观点:除了经济上直接的补贴外,教育部门还要多渠道增加教育服务供给,满足年轻家长日益增加的优质教育需求,间接降低育儿经济成本。医疗卫生部门要做好生育健康保障,加强育儿指导服务。用人单位要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力度。(本报评论员 刘钰)
#朱晓进委员:落实“双减”须中高考改革同步推进#
中高考改革应与“双减”同向而行
核心观点:“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中高考改革与其协同推进,才能做到两者的上下贯通、左右关联,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考试评价的协同。比如,通过深化考试命题和招生制度改革,破除“唯分数论”,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这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将倒逼学校和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本报评论员 杨三喜)
#体育中考季来临,体测鞋走红为哪般?#
信“神器”不如信自己
核心观点:与其盲信考试“神器”,抑或走其他捷径来赢得体育中考,不如摆正心态、相信自己,老老实实从平时加强锻炼、养成运动习惯做起。平日里有了科学、扎实、循序渐进的训练,到了体育中考之时,自然会轻松过关,不在话下。(本报评论员 张贵勇)
#高校追回多名已毕业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莫让失信行为伤害教育的善意
核心观点: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学生缺少诚信意识,进入社会后也将难以立足,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以为毕业之后就能逃过审查。学校应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在申请国家和学校相关资金支持时要坚持诚信原则;同时加大审核力度,及时公示相关审核结果,保证申领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本报评论员 张湘怡)
#两名学生在平台上找“枪手”代做毕业设计?高校通报#
不要对学术造假心存侥幸
核心观点:本科生就业压力大,但毕业设计是自己过去四年学习成果的结晶,也是走向未来之路的必经桥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必有收获;试图以侥幸心理蒙混过关,最后坑的只有自己。(本报评论员 刘钰)
#浙江传媒学院通报手机偷拍事件#
依法维护学生权益是学校应尽的责任
核心观点:学校不是法外之地,当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学校应该立即上报当地公安机关,尽最大努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千万不能简单以学校处理代替法治处罚。作为目击者和当事人,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当场制止或记录偷窥偷拍者的体貌特征,保存好证据以备事后维权。(本报评论员 刘钰)
#“喊楼”成为许多高考生减压方式#
热血“喊楼”,唱响青春无悔
核心观点: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高考的价值,或者高考之于人生的意义,除了在于寒窗苦读,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进入理想的大学,实现想要的生活,还在于经过困苦的磨炼、逆境的考验,成就坚韧、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以更好地应对将来的各种考验。(本报评论员 张贵勇)
#以教育信息化为名违规收费被通报#
以信息化为名乱收费,必须“零容忍”
核心观点:打着信息化名义乱收费之所以频繁出现,主要还在于个别校长或教师为牟取一己私利,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不仅背离师德规范,还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根治这一现象,必须严肃问责,挖出背后的腐败利益链条,让违法违规者付出代价。(本报评论员 杨三喜)
#教育部通报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
及时斩断违规竞赛伸向学生的利益之手
核心观点: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系列举措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利益。广大家长和学生要擦亮双眼,以防上当受骗;相关主体要积极规范自身行为,让经营活动合法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