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至11月2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承办的“新时代美术教育的范式与创新”——全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邀请来自全国各高校、学界与业界的美术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新时代下的美术教育专业发展与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等议题。
研讨会合影
“美育”已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人才战略及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美术教育领域新专业的不断设立,也预示着国家、社会各层面对于美术教育发展需求的不断扩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的重任。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教授致开幕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在大会开幕致辞中首先对莅临研讨会的来自于各院校、学界与业界的美术教育领域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谈及,中央美术学院作为推动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始终以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为指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跨界合作,推动美术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林茂院长指出,202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榜首,并已开启“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新篇章,从本科层次上架构视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回溯历史,中央美术学院一直致力于视觉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展望未来,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面对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美术学院将继续以“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精神开辟未来,为实现专业转型升级,推动“多学科大美术教育体系”学科建设提供有效保障。“本次大会以‘新时代美术教育的范式与创新’为会议主题,旨在提供一个具有前沿意识、学术高点和广袤视野的交流平台,聚合跨界、优质资源力量,促进美术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助推学界与业界及跨学科领域的协作发展。”
林茂院长为陈淑霞教授颁发荣休证书
大会还设置了一个特别的环节,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陈淑霞举行荣休仪式,林茂院长为陈淑霞教授颁发荣休证书。陈淑霞是中央美术学院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多年致力于基础美术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并连续主持十二届中央美术学院“国培项目”,推动构建起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初高中美术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陈淑霞教授发言
陈淑霞教授在感言中回溯了自十五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开始,到今天数十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已经成为自己的家,她参与了美术教育学系的筹建,也参与推动了多年来的基础美育工作,她讲到:“从美术教育学系成立开始,中央美术学院始终致力于推进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积极开展国家推动的‘国培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特别感谢中央美术学院各届领导对于‘国培项目’的支持,我也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第十三届国培学员们说,你们的课堂真正面对着最广泛的学生,上好你们的每一堂课,才能影响更广泛的社会公众。”
黄勇教授为泰山科技学院专业教师姚宁颁发捐赠证书
在捐赠仪式环节中,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美术教育学系主任黄勇教授为泰山科技学院专业教师姚宁颁发捐赠证书,本硕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姚宁女士为央美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捐赠了30余件稀有的石膏教具,为学院美术教育教学、学生艺术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美术教育学系主任黄勇教授
作为本次会议学术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美术教育学系主任黄勇教授首先以《传承·融合·发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概述》为题进行发言。黄勇教授从传承、融合、发展三个方面立体串联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央美术学院自1918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106年教学历程,期间众多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在这里创作和教学,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和成果。一直以来,先生们在美术与教育、教育与美术双向结合的路径中探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徐悲鸿先生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范式。因此,106年的办学历程,也正是一部中国现当代的美术教育史。”
黄勇认为,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在当代语境影响下,传承的问题何去何从,依然需要深入考量。大文科背景之下,“融合”至关重要。中央美术学院在百年校庆之际完成了新兴学科专业的申报,交叉学科的内涵建设。今天的艺术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虚拟现实、信息技术等新的概念给美术教育专业带来新的思考,面对科技与艺术的新话题,应在“得”与“舍”之间做好考量,在融合的过程中冷静思考。他认为,融合能够带来更好的契机,而契机就是发展,思考发展就要重新审视我们该如何从今天迈向明天。
谈及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发展历程及人才培养新模式时,黄勇副院长介绍到:从2002年建系至2023年,学院一直致力于完善美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其间只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现有12个研究生招生方向,生源涵盖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实践类与理论类学生,通过多年培养促进了美术教育学科的多元化发展。2021-2024年是央美美术教育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的阶段,2021年,在本科层次上,尝试在教育理论与专业实践层面融合创新,逐步实现教育层次与艺术分科的全面覆盖。2024年,学院现已初步构建“教育学+艺术学通识基础——美术教育专业融通基础——多领域、全方位技能实训与观察见习”三层进阶式课程体系,致力于培育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文化传播、教育创意等工作的视觉艺术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首届“艺术教育”本科专业已顺利招收入校。如今,中央美术学院踏上了新百年的征程,美术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王倩主持开幕式、28日研讨环节
研讨会主题演讲环节共邀请15位来自全国各高校、学界与业界的美术教育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钱初熹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钱初熹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学校美术鉴赏教育的理念与方略》。钱初熹教授首先从展示AI艺术创作开始,引出人工智能的产生给美术教育带来了重要转折点和挑战的话题。AI创作和AI分析绘画的能力已经得到应用,但美术教育依然不可或缺。钱初熹教授认为,美术鉴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但目前学生在鉴赏的时候大多还是停留在体验的视觉层,并没有深入地展开研究,所以在教学策略上要做出转变。钱初熹指出“通过艺术鉴赏教育可以达到这三个层次:第一,感知思考。第二,改变内在。第三,对社会做出贡献。走进美术鉴赏教育,学会鉴赏作品的方法,真正获得审美素养。”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孔新苗教授
以《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范式面临“范式革命”语境吗? 》一个问句主题引出一个肯定的观点,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孔新苗认为:我们已经处于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范式革命的临界点!孔新苗教授在发言中提出,随着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的深入,要求更深入、更高质量地解决科学面临的问题和未来需求。“范式不是理论,包括高校和高中老师在内的每一个做教育的老师,把每一堂课做好,都是对新范式的探索和对旧范式的改造。”人工智能的诞生给视觉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学科融合更需要群策群力。他以两个开放式问题结束发言:第一,高校美术学课程体系如何为未来的学校美育培养具有跨领域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艺术教师?第二,高等美术教育如何面对美育的新要求,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何应对?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陈淑霞教授
陈淑霞教授同样关注到人工智能发展下中国未来美术教育模式的建构问题,她以《为生活而艺术——基础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为题提出,尽管AI对教育的冲击巨大,但美术教育有其不可替代性。陈淑霞教授认为中央美院美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的开设是国家对于美术教学越发重视、对美术教育人才需求量越发增加的表现。结合课标与教材,陈淑霞教授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建议,认为课程设计能力是教育者应具备的素养。对比了国内外艺术课程标准,陈淑霞教授提出世界各地的艺术教育关键词虽有差异,但都强调跨学科学习、批判性思维、创新和想象力等关键词。陈教授从多年参与编写美育教材和课程设计的经验出发,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加大综合材料在教学中的占比。她强调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为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同时呼吁美术教育课程中应设置鉴赏课,鉴赏课程应由理论老师与实践老师结合授课。最后陈淑霞教授通过案例分享诠释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命题,她认为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课程设计不应离开学生的生活和兴趣,鼓励所有学生在课程中发现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联。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王灵毅教授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王灵毅教授分享了湖北美术学院在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路径。他的演讲主题为《铸魂培基,特色发展——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人才培养实践》,介绍湖北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由绘画基础部、设计基础部、美术教育专业和艺术教育专业组合而成,承担着学校本科一年级通识课程,以及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在18年的发展中,艺术教育学院顺应新时代教育命题,对大通识教育进行改革,设置绘画专业基础部和设计专业基础部,并分别对两个板块的通识课做了系统逻辑梳理,突出课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不仅培养造型基础扎实的绘画专业学生,也为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绘画课程,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创作出独特的作品。同时,王灵毅院长还提出把艺术教育向学前低龄段的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促使全年龄段的艺术教育形成闭环,是否可行则期待与业界专家深入探讨。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啸海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啸海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以材料语言作为反观绘画的工具——壁画材料创作的教学路径》,吴教授从壁画材料创作的教学经验切入,认为绘画发展的动力在于找到与绘画保持一定距离的审视位置,以材料为创作语言从而反思绘画路径。面对当下的AI技术,鼓励学生运用AI工具,学生应甄别、运用、改造并提供新的数据库存素材。他认为AI视觉生产的路径方式比对反观传统绘画提供了新机会,谈及绘画问题,吴啸海提出美术学院学生培养的专业性在于判断力、执行力,以及反思能力,他认为艺术的动人之处在于具备反思能力。吴啸海还结合个人以及学生创作的经验,强调了材料运用和课堂互动对学生思维启发的重要性,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在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上的新路径和方法。
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研究中心主任郑勤砚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研究中心主任郑勤砚教授在《学校美育浸润在行动》的演讲中,借“何为范式?何为创新?”的设问,并以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中的优秀片段为例,引发关于“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框架下高等美术教育的变革与挑战”的思考。通过涵盖传统故事与艺术场景、传统工艺与当代新生、敦煌美术与科技连接、水墨艺术与青年传承等地方中小学特色艺术范式的解读与探讨,郑勤砚认为高校创新应在拓宽经验基础上寻求新时代的不懈发展,“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过程中,高校美术教育学科建设需要不断吸收基础教育学段成果,进而倒逼教师素质提升、学科交叉互补与课程体系优化,以积极开放之姿迎接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将面临的挑战转化为无限的生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菁汝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菁汝从百年前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谈起,认为中国美术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跨学科融合的发展态势,跨学科融合的社会美术教育研究方法论涉及艺术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通过中西比较的方法,针对今天中国社会转型期艺术教育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提出构建社会美术教育新的学科领域,社会美术教育就是以社会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法论是跨学科的。”她认为社会美育的对象是全年龄段的研究,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互相依存、补充,形成了大美育概念。多年实践中,马教授还通过建立学术平台、组织美育活动来实践和推广社会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美育目标。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慧平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慧平教授以“美院底色新师范”作为开场白,展开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创立至今,目前美术教育学院设有学校美育教研中心、社会美育教研中心、家庭与儿童美育教研中心、艺术教育教研中心4个校级教研中心,各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学院还参与了多个美育项目和计划,如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金蛙国际艺术节等。面向未来,吴院长认为美术教育将在六个方面发生改变:教学理念从注重技法转向美育,教学内容从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融合,教学对象从中小学生扩展到全年龄段,教学目标从技能教学转向数字能力培养,教学方式从个体教学转向合作教学,从线下教学转向跨时空教学,教学场所从学校课堂转向全方位场所。“用罗恩菲德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创作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本身,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富有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
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屈波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教授屈波分享了四川美术学院在社区美育项目中的实践,在《社区美育项目实践的川美经验》演讲中,他以丰富的视频图文案例呈现了四川美术学院在各地多个社区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项目。四川美术学院的美育团队遍布贵州羊磴、川美老校区黄桷坪街道、重庆北碚柳荫镇、酉阳华天乡等。屈波通过实践和探索总结出社会美育的五步法:认知社会现场、确立合作伙伴、展开访谈调研、实施美育活动、获得反馈意见。“我们希望以关心美学和参与式艺术的理念,用共同创作、愿望分享等方式在城市社区、乡村社区、网络社区、博物馆等社会现场实现美育浸润,以公众的积极参与良性反馈,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持续优化的动力。”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曾晓嵛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曾晓嵛副教授通过“有限的课堂与无墙的学院”的演讲主题总结美术教育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并对此作出的反思和尝试。曾晓嵛通过一档综艺节目和一件艺术作品引出讨论,当同学们从专业的视角关注到很多社会命题,这些其实反过来是在拓展我们对美术教育这个专业的重新认知,当代艺术的语境为艺术教育可能性的探索提供了很多新的角度。曾晓嵛讲述了课程动态调整的原因,并列举了课程内容,比如用项目来带动教学的方式。“教育其实是一个未完成的钻探,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有限的在校期间里得以形成的作品,其实也都是进行时,我们觉得给学生植入的东西会在日后他们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里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院长林简娇教授
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院长林简娇教授以《从实践到体系——多语境背景下摄影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主题,回溯鲁迅美术学院从1985年成立影像艺术专业,至今天40年间,经历了从摄影本体语言的教育,转向观念注入、从再现到表现的创作,再到强调摄影与文化的关联、用摄影关心社会的三大发展阶段。谈及今天多语境背景下的学科建设时,林简娇认为摄影艺术教育需要体现学科的包容性、创新性和融合性思维,摄影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则坚持以影像为中心的原则,打破传统摄影媒介的材料限制和空间限制,关注内容和主题,通过融合性、多样性的表达推陈出新,创造丰富的当代影像作品,在摄影本体语言的特性和当代艺术跨媒介观念表达之间努力实现一种平衡。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于跃波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于跃波以西安美术学院正在积极探索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回应“范式和创新”的话题。以《创新融合,多维协动——构建具有“西美”特色的美术教育专业体系》为主题,通过学生毕业创作、零基础学生的培养成果、以及重要展览的入选作品等案例,分享了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做法,总结为:坚持一条主线,夯实“两个基础”,突出“三大特点”,推进“多维一体”,构建以“双实践”课为牵引,以造型基础课为基础,以专业基础课程为核心,以通识课程为拓展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构建起具有西美特色的美术教育专业体系。
国家开放大学艺术学院唐应山教授
国家开放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唐应山以《在线美术教育中学习者学习粘性实践研究》为主题,首先通过近年来的数据和案例汇总,介绍了国家开放大学在在线美术教育领域的进展,包括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书法学本科专业、中国传统山水画培训项目和在线油画公社等方向。他提到,在线教育的管理挑战在于如何维护大规模学习者的粘性。其中,教学管理可简称之“三级管理,一级直达”,并从实践角度分享影响持续性学习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信心和主动性、学习的舒适性和成效等。通过实践和研究为在线美术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策略:“在线美术教育的几个关键词是:信任、情绪、价值。在线美术教育建立信任让学习者看到,愉悦的情绪让学习者体验到,超过预期的价值让学习者收获到,我想这是在线美术教育的生存之本,发展之道。”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霍裕达教授
定位于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深圳技术大学2016年正式建校,如今已有1.4万名学生,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霍裕达以《应用研究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 “校、政、企、社” 四方协同育人 》为主题,介绍了这所充满年轻活力又发展迅速的大学的育人模式。深圳科技大学创意设计学院目前设置了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四个专业,希望培养一具有明确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二有环境感知力,三有科技创新力的应用型人才。霍院长还介绍了学院的特色化模块,例如与企业签订人才定制化培养计划,开启特色班,建立企业实习训练基地等人才培养特色模式。人才培养面向产业,将产业需求与高校人才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应用研究型设计人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段江华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段江华在《段江华乡村美术馆与乡村美育》中分享了作为乡村振兴、乡村美育一线实践者的问题和困惑。从艺术家的身份到高校教师,再到建立乡村美术馆,从中发现乡村面临的诸多问题。段教授通过美术馆项目,利用院校与教育资源启动了“大手牵小手”等项目,将教育资源引入乡村,特别是关注乡村学校的美术教育,以期通过艺术和教育改变乡村现状。段教授还提到了乡村美育的重要性,认为美育能够提升人的素质,改变乡村的未来,实践表明乡村美育和文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改善乡村的经济社会状况,这样的实践过程带来的启示,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方向。
黄勇教授主持29日会议研讨并做大会总结
为期两天的“新时代美术教育的范式与创新”——全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术研讨会学术成果丰硕,诸位专家在美术教育的理论建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经验分享等多层次多角度思考新时代美术教育的范式与创新研究,黄勇副院长作为研讨会主持人谈及,今天的美术教育面对这个时代,对于范式与创新的经验和问题,时代路径已经变得非常丰厚,各位嘉宾也都作出了颇具深度的阐释,美术教育要具备独特性和前瞻性,独特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一个价值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最后他以美育的关键词祝福道:“教德修品,大气从古为师正;育美端观,豪情自今对天酬!”